近日,新华社一则名为“一刀切”新华社发翟桂溪的文章中指出,打好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,既是政治任务、民心工程,也是促进企业转型升级、实现清洁生产的助推器。某省级工业主管部门日前调研发现,一些地方执行环保管控措施,不论企业是否环保达标,一律实行错峰停产,有的达标企业因此被关停4个月。针对这种现象,业内专家认为,环保管控要精准施策,营造良好的管控导向。
有行业人士提出六个建议:
一.分清污染项目
二.污染项目的整改达标及监管
三.不达标的项目在时间内关停
四.在政人员环保项目中拿回扣等一律走法律程序,按违法处理
五.加强全民环保工作教育力度
六.国家补贴一定比例上,环保设施排放达标的项目
不久前陶氏化学公司董事长、首席执行官利伟诚表示“如果过度的环境监管会吓跑投资者,也无法引进对我们环保工作有益的技术和创新。”那么,如何做到合理的环境监管,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。
以产业划线、以区域设界,实行环保管控“一刀切”,是最简单、最便捷的办法,对于缓解突发雾霾天气也很见效。但对于推进环保与经济协同发展来说,对于开展一场治理大气污染的持久战和攻坚战而言,其措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。
好的环保管控措施,是企业转型升级的风向标。要通过严格执行国家环保标准,引导推动企业淘汰落后工艺和产能,实现清洁生产、达标排放。对环保达标企业,给予大力支持,促其健康发展,抢占市场先机;对环保不达标企业,要坚决予以整治,促其改造升级,否则予以关停。如果不加区别地执行同等管控措施,则难以起到优胜劣汰的作用。
不少地方提出“一年确保一半以上优良天气的奋斗目标”,自然是件好事。如果不改变高能耗、高污染的企业生产方式,没有区域的协同治理,没有严厉的督查问责,要实现大气质量的根本好转,恐怕也是一时空想。治理大气污染人人有责,政府管理部门的责任更加重大。